鼠妇虫的功效与作用你知道吗?老中医分享实用经验!
说起来这玩意儿,咱们小时候都见过,就是那种一碰就缩成个小球球的虫子,我们老家管它叫“西瓜虫”或者“潮虫子”,因为它老爱在阴暗潮湿的地儿待着。那时候哪知道这小东西还有啥功效作用,顶多就是抓来玩玩,看它缩起来又慢慢展开,挺有意思的。
我是怎么开始琢磨这玩意的?
这事儿得从前阵子说起。平时就爱瞎琢磨,尤其对一些老辈人传下来的东西感兴趣。有一次,跟我家老爷子聊天,他老人家腿脚不太说以前村里有个土方子,就是用这鼠妇虫,说是能治什么跌打损伤,还能利尿啥的。我当时一听,这不起眼的小虫子还有这能耐?
于是乎,我就开始留心了。

我先是上网扒拉资料,想看看这玩意儿到底是个不查不知道,一查还真吓一跳。书上说,这鼠妇虫,学名叫啥普通卷甲虫或者鼠妇,正经还是一味中药。说它药性是酸、咸、凉,能归肝经和肾经。主要的作用,我看资料上写的,有破瘀消癥、通经、利水、解毒、止痛这些。听着挺玄乎,是?
具体能治啥?我看上面列了一堆,什么癥瘕(这词儿我琢磨了半天,大概就是肚子里长了啥不好的东西)、疟母(估计是疟疾引起的脾肿大?)、血瘀经闭(女同志月经不调,不来了)、小便不通畅啥的。甚至还说对惊风撮口(小孩抽风嘴巴动不了?)、牙疼、鹅口疮也有用。现代研究还说它里面有啥硫酸软骨素、透明质酸这些成分。
我这人就爱实践,光看资料不过瘾。于是我决定亲自去“考察”一番。
我们家院子角落里,有几块常年没人动的旧砖头,底下阴湿得很。我估摸着那儿肯定有。戴上手套,我小心翼翼地把砖头一块块挪开。果不其然!底下黑压压的一片,全是这些小家伙,一见光就四散奔逃,或者赶紧缩成一个小球。大的有小拇指甲盖那么大,小的跟米粒似的。
我弄了个小玻璃瓶,小心地捉了几只放进去,想着仔细观察观察。它们在瓶子里爬来爬去,还挺活跃。这玩意儿,要真入药,得怎么处理?资料上说,一般是捉来之后,用开水烫死,然后晒干或者烘干了用。我想象了一下那个过程,确实有点那

我还特地问了问附近一个懂点草药的老邻居。他说,这鼠妇虫以前确实有人用,尤其是乡下地方,缺医少药的时候,会用它来对付一些小毛病。比如被什么毒虫咬了,捣烂了敷上,或者是有时候小便不顺畅,会弄点来煮水喝。他还提醒我,这玩意儿性子偏凉,而且有破血的作用,体质虚弱的、孕妇、或者血小板低的人可千万不能乱用。
我听了之后,心里就有数了。
虽然我没真个儿地把它们弄来当药吃(咱也不是大夫,不敢瞎整),但通过这么一番折腾和了解,我对这鼠妇虫的所谓“功效与作用”算是有了个比较直观的认识。至少,我知道了它不是普通的小虫子那么简单,在咱们老祖宗的经验里,它确实有过它的一席之地。
- 第一步:听老人提起,产生好奇。
- 第二步:上网查阅资料,了解基本信息和传统医学说法。
- 第三步:实地观察和捕捉,近距离接触。
- 第四步:请教懂行的人,获取更接地气的经验和注意事项。
- 第五步:总结归纳,形成自己的认知。
整个过程下来,我觉得挺有意思的。虽然咱们现在医疗条件好了,不大需要用这些土方子了,但了解一下这些传统的东西,也算是长长见识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玩意儿毕竟是药,有它的偏性。真要有啥毛病,咱还是得第一时间上医院,听医生的专业意见。我这就是把自个儿琢磨和看到的东西,跟大家伙儿念叨念叨,分享一下这个过程,可不是让大家伙儿自个儿去捉来乱用!切记,切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