荆芥穗的功效都有啥?原来它对身体有这些帮助!
我就跟大家伙儿聊聊这个荆芥穗。咱也不是啥大夫,就是平时自己瞎琢磨,遇到点小毛病,喜欢自己捣鼓捣鼓,所以也算积累了点土经验。这荆芥穗,我也是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它的一些用处的。
起因是啥?
这得从前年秋天说起。那阵子天气转凉快,早晚温差大,我这人不经折腾,一个不留神就着了凉。一开始就是打几个喷嚏,流点清鼻涕,我寻思着,嗨,小毛病,扛扛就过去了。结果,第二天就开始有点头重脚轻,脑门子也开始发紧,感觉像是孙悟空戴了紧箍咒似的,特别不舒服。浑身也有点怕冷,盖了被子还觉得有风飕飕地往里钻。

寻摸方子的过程:
不太爱上来就吃那些花花绿绿的西药片子,总觉得是药三分毒。我就想,咱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里,肯定有对付这种小风寒的法子。我就开始翻我那本有点年头的老医书,也算不上啥正经医书,就是以前我奶奶留下来的一个小册子,上面零零散散记了些土方子。
翻来翻去,就看到了“荆芥”这两个字。底下简单写着能“散风寒”、“利头目”。我一看,这不跟我这症状有点对得上嘛书上还特地提到了用“荆芥穗”效果更说是花穗的部分药力足。
动手实践咯:
我寻思着,这玩意儿药店肯定有。第二天我就溜达到我们小区门口那家老药铺,跟坐堂的老先生一说,要点荆芥穗。老先生眯着眼打量了我一下,问我干啥用,我就把我的情况一五一十说了。他点点头,说:“荆芥穗确实是解表散风的,你这种刚受了风寒,头有点不爽利,用它倒是对路。”

抓了大概那么一小撮,也没多少。老先生叮嘱说,这玩意儿煮水喝的话,不能煮太久,大概水开个五六分钟就行了,煮久了里头的那些管用的“气儿”就跑了,效果就差了。他还说,要是风寒感冒,还可以配点防风、生姜啥的一起煮,效果能更好点。
我回家就照着他说的办。找了个小砂锅,放了点水,把那荆芥穗扔进去,又切了两片生姜。水开了以后,我就调小火,看着表,估摸着煮了差不多五分钟,就关火了。那药汤倒出来,一股子特殊的清香味儿,说不上多好闻,但也不难闻。
效果咋样:
我趁热给喝了下去。你别说,喝下去没多久,就感觉脑门子那股子紧绷劲儿松快了点,身上也微微有点要出汗的意思。那天晚上,我就早早睡了。第二天早上起来,奇了!头不那么沉了,鼻涕也少了,身上也不怎么怕冷了。我又照着煮了一次喝了,到下午,基本上就没啥大事儿了,跟个没事人一样。
后续的了解和拓展:

从那以后,我就对这个荆芥穗上了心。我又特地去查了些资料,也问了问懂行的朋友。这才知道,这荆芥穗,主要的作用就是解表散风。啥意思?通俗点说,就是能把停留在咱们身体表面的那些风寒邪气给赶跑。对于风寒感冒初期,出现的怕冷、发热(一般是低热)、头痛、不出汗这些情况,它就挺管用的。
我还了解到,它不光能对付感冒,还有个作用是透疹消疮。就是说,如果身上起了些疹子,像麻疹、风疹什么的,如果疹子出得不透亮,用它能帮助疹子发出来,让邪气有个出路。还有些皮肤上的小疮小疖,初起的时候,用它煮水洗洗,或者内服,也有一定的消散作用。这个我倒是没亲身试过,就是听说的。
有些资料上还提到它有止血的功效,特别是炒炭之后。比如像便血、鼻子出血什么的,但我个人对这个用法没实践过,也不太敢瞎用,毕竟止血这事儿可大可小,还是得听大夫的。
总结一下我的实践心得:
- 对抗风寒感冒初期效果不错:特别是刚觉得受凉,有点头痛、怕冷的时候,用荆芥穗煮水喝,对我个人来说挺见效的。
- 煮法有讲究:不能久煎,不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掉,药效就打折扣了。
- 可以搭配着用:像我那次加了生姜,就是个简单的配伍。要是懂得多点,配上防风、羌活之类的,可能效果更但咱不懂就别瞎配。
- 主要用于“表证”:就是病邪还在身体表面的阶段。如果感冒拖久了,或者症状变复杂了,那光靠这个可能就不行了。
这个荆芥穗在我看来,算是个挺平和也挺管用的家常小药材,尤其是在对付风寒感冒的初期阶段。我这些都是个人的一点实践体会,不是啥专业的医学指导。大家伙儿要是有啥不舒服,还是得先找正经大夫看看,听医嘱用药才最稳妥。我这就是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经历,给大家伙儿当个参考,乐呵乐呵就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