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的功效不简单,补血益精原来这么厉害!
得好好跟大家唠唠这个地黄。就爱琢磨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,尤其是自己亲身试过的,感觉更有发言权。
最初的接触与疑惑
最早知道地黄,还是因为家里老人。那阵子,我妈老说身上没劲儿,脸色也不太有点发黄。我就寻思着,是不是得补补?去了趟家附近的老药铺,想抓点药铺的老师傅一听,就提到了“地黄”。
当时我就懵了,地黄?这玩意儿我听过,但具体是干啥的,咋用,完全一头雾水。老师傅看我那样,就乐了,说:“小伙子,地黄这东西,学问可不浅。”他跟我说,地黄得分好几种,最常见的就是生地黄和熟地黄,还有一种叫干地黄的,虽然现在不那么常单拎出来说,但也是个路子。
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——开始实践研究
我这人就是这样,一旦对啥事儿上了心,就非得给它搞明白了不可。回家我就开始翻书,上网查(那时候网络信息也没现在这么发达,主要还是靠问和看老书)。
第一步:区分生地和熟地
我发现,这生地黄和熟地黄,虽然都叫地黄,但性子和用处差远了去了。
- 生地黄:我了解到这玩意儿性子偏凉,主要是清热凉血的。比方说,你要是上火了,喉咙痛,或者身上有些热性的出血,用它就比较对路。还能生津止渴,对那种热病后期口干舌燥的也有用。
- 熟地黄:这个就不一样了,它是生地黄炮制加工来的。颜色黑乎乎的,黏糊糊的。它的性子就变温和了,主要是补血滋阴的。像我妈那种情况,脸色发黄,看着就虚,用熟地黄就比较合适。它还能填精益髓,对那种腰膝酸软,头晕眼花,都有好处。
我当时就想,这一个生一个熟,简直是两个极端,用错了可不行。
第二步:实践体验
光说不练假把式。我琢磨着,既然我妈是那种虚的症状,那就试试熟地黄。我又跑了趟药铺,专门买了点熟地黄。老师傅还教我,这熟地黄,可以跟些鸡肉、排骨一起炖汤,效果更也更容易吸收。
于是那段时间我就开始给我妈炖各种熟地黄汤。刚开始几天,好像也没啥特别明显的感觉。但我坚持下来了,差不多过了那么一两周,我妈自己就说,感觉身上比以前有劲儿了,脸色看着也红润了点。
我一看,有门儿!这熟地黄补血的效果还真不是吹的。后来我自己有时候熬夜多了,感觉有点阴虚火旺,但又不是实火那种,就试过少量用点生地黄泡水喝,感觉能稍微降降虚火,嘴巴没那么干了。
总结与感悟
通过这么一番折腾和实践,我对地黄这玩意儿算是有了个比较直观的认识了。
简单总结一下我的实践心得:

- 生地黄:清热、凉血、生津。嗓子疼、大便干、有点热性出血的时候,可以考虑。但脾胃虚寒,容易拉肚子的人,用这个就得小心了,毕竟它性凉。
- 熟地黄:补血、滋阴、益精。脸色不好、头晕眼花、腰酸腿软这种虚的症状,用它比较合适。但它比较滋腻,脾胃功能不太容易肚胀、不消化的人,也得注意用量,或者配点行气的药一起用。
说白了,这地黄是好东西,但关键得用对。生地清补,熟地滋补,完全是两码事。就跟我自己琢磨的一样,不能一股脑儿都叫“地黄”就随便用。中医讲究辨证施治,就是这个道理。你得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,看看是热还是虚,是需要清还是需要补,然后再决定用生地还是熟地。
我这也不是啥专业指导,就是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实践过程和一点粗浅的体会。大家真有啥不舒服,最好还是找正经医生看看,听医生的准没错。但通过我自己的这点小实践,确实感觉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,里面门道多着,值得咱们好好学习和体会。